2023高考季分数线大战:北外为何沦为大输家?各外语院校颓势早有伏笔
2023高考季分数线大战:北外为何沦为大输家?各外语院校颓势早有伏笔
我国,过去外语院校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但如今,这些院校的招生人数却逐年减少,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分析的现象。2010年到2021年这段时间里,尽管北外的声誉有所下降,但仍有588名毕业生加入了外交部,这个数字占外交部招收外语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北外往日的荣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贯的高录取标准。数据显示,北外的录取分数线显著下滑。自2012年起,分数线逐年降低。
我国,过去外语院校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但如今,这些院校的招生人数却逐年减少,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分析的现象。
外语院校昔日辉煌
几十年前,外交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外语院校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在1949年之后的好几十年里,北外的男生有机会成为大使。2010年到2021年这段时间里,尽管北外的声誉有所下降,但仍有588名毕业生加入了外交部,这个数字占外交部招收外语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当时,外语院校是通往某些高级职位的关键途径。而且,过去像劳工部、外交部这样的部门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职业目标,外语院校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这样的职位。
北外往日的荣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贯的高录取标准。在那个时期,由于北外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学校品牌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其分数线一度能与杭集开集团相提并论,然而如今与那时的盛况相比,已是天差地别。
招生成绩的持续下滑
数据显示,北外的录取分数线显著下滑。自2012年起,分数线逐年降低。2012年尚在排名范围内,但2013年便跌出前20名,此后再无进入。2018年后,理科成绩下滑加剧,排名从第21位跌至第28位,2019年更是跌出前30名。
2022年到来后,众多考生在选专业时,即便选择学习语言,也愈发倾向于理工科或综合性大学,北外的品牌优势不复存在。入学成绩的下滑直接映射出学生整体水平的降低,从2010年的顶尖水平降至二流,再到2018年之后,几乎接近三流,甚至有跌至四流之嫌。
时代变迁的影响
时代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显著变化。过去,我国亟需大量外语人才,特别是在外交和翻译等行业。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理科、工科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急剧上升。在众多城市的就业市场上,对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时代在变,产业也在不断调整,这自然对学生的选择产生了影响。薪资水平的高低,是学生选择专业的一个重要考量。比如金融和编程等行业,因为薪资较高,吸引了众多学生报考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与此同时,外语院校的吸引力似乎有所下降。
机器翻译的冲击
现在,机器翻译技术越来越发达。在汉英、英法、英西等常用语言之间,机器翻译的水平已能和某些优秀的外语毕业生相提并论,甚至更胜一筹。这导致外语翻译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这样的外语院校为例,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从事翻译工作,而是将外语作为工具使用。由此可见,以传统翻译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理科专业对比
文科专业的就业环境通常与理工科不同。通常来说,文科领域,尤其是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不如理工科那么丰富。即便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其文科专业也常遇到门槛较低、竞争激烈的问题。相比之下,理工科和综合性大学能提供更广泛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途径,例如在咨询公司担任管理或战略咨询工作,或者在经济学、投资银行等领域发展。
警示与展望
北外的现状标志着某个时代的落幕,那就是我国在某些领域盲目模仿西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只要我国尚未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外语学习就绝不能放弃。不过,我们需要调整培养的方向。可以着重培养擅长多语言文化交流的人才,或者培养以外语为工具,同时具备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有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你觉得外语学院应该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欢迎各位留言、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