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学2024年12月工作坊:全球文化在地化的中国经验,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
西交利物浦大学2024年12月工作坊:全球文化在地化的中国经验,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和诸多挑战。在中国本土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入讨论,又有具体案例的展示。这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故事和丰富的学术观点。这种脱口秀在中国城市中实现了本土化,这一变化显现了个体与集体关系对表演及文化空间的影响。中国外销瓷同样是一个鲜明的案例。本次工作坊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在地化过程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和诸多挑战。在中国本土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入讨论,又有具体案例的展示。这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故事和丰富的学术观点。
文化模式的转变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以近代中国的药妆文化为例,昆山杜克大学的姬晓茜博士在其研究中指出,药妆在中国经历了变革。在这一变革中,西方文化与日常消费领域发生了冲突与交流。我国传统文化中自有其医学和美容的见解,但在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便需做出调整和改变。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和地方珍奇观念相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孙莹莹助理教授在其报告中提到,中国知识分子利用自然史绘画,将地方珍奇视为文化高贵的象征,从而构建了“国粹”这一概念,这是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一种独特文化构建方式。
小剧场脱口秀也是关注的焦点,上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吕昕阳就此进行了报告。这种脱口秀在中国城市中实现了本土化,这一变化显现了个体与集体关系对表演及文化空间的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新型文化模式在本土的成长。
跨文化贸易的文化适应
各国之间的商业交流是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大理大学的缪芸副研究员研究了我国以及泰国和老挝的咖啡产业。这三个国家都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发展咖啡产业时采取了各自不同的策略,这些差异源自它们各自的文化适应策略。三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风貌、消费习惯等。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扮演了文化和经济相互作用的媒介角色。
中国外销瓷同样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南开大学的吴若明副教授对17世纪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流通进行了研究。当时,这些瓷器作为我国特有的商品,在欧洲传播了跨文化信息。这一传播过程伴随着视觉文化的重塑,展现了在跨文化贸易中,不同文化如何相互适应和融合。
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问题变得尤为关键。朱雪婷,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她在研究中国国标舞的论文中,分析了舞蹈中的身体表达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虽然国标舞起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它吸收了本土的元素和语言,使得舞者在跳动的过程中,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
金海娜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在探讨外国电影在上海的译制与上海文化的关联时指出,从1896年到1949年,上海在电影译制和传播领域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跨文化都市文化形象。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媒介,使得人们对上海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强化。
文化叙事的权力转移
在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叙事权力的变化。比如,中山大学程方毅副教授的研究报告,探讨了饮食文化从“蛮人食鼠”到“华人食鼠”的转变,正说明了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里,边疆与帝国中心之间,权力叙事经历了转移。各个地区都在不断地塑造和重塑自己的文化意义,这种转变引发了关于如何看待不同地区文化地位等众多复杂问题的思考。
贵州大学的刘子瑜副教授专注于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他分析了该地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表现形式。他还讨论了农业知识在跨国传播和转换过程中,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此外,这也涉及到了文化叙述中不同主体话语权的转变。
本土文化的再创造
外来文化和技术面前,我国本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创新力量。四川大学的汪燕翎教授在探讨摄影与中国手工艺景观的关联时提到,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于外来技术和制度有着再创造的过程。摄影这一外来技术,在记录和传播我国手工艺景观时,受到了本土环境的影响,显现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内在路径和特点。这一演变过程同时也表明,我国本土文化并非被动接受外来文化,而是具有主动选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本次工作坊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在地化过程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从文化模式的演变到贸易中的文化适应,从身份认同的变迁到叙事权力的转移,再到本土文化的重塑。这些现象揭示了全球文化交流的互动,在中国历史和现代都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文化内容,并推动了文化向更加多元复杂的方向发展。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实际发展上,对各国、各地区乃至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体会到了文化交流融合带来的别样魅力或是一些疑惑?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和热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