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的杰出新闻工作者:王向伟等校友在国际新闻工作者日的风采
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的杰出新闻工作者:王向伟等校友在国际新闻工作者日的风采
国际新闻工作者日即将到来,我们聚焦于北外培养的杰出新闻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各显神通,才华横溢。此刻,我们打算逐一讲述这些北外新闻人的故事。他的成长故事,生动展现了北外新闻教育的实际成果。这些工作显著推动了国际新闻的传播,充分展现了北外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际新闻工作者日这天,北外新闻人展现了新闻业的魅力和重要性。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国际新闻工作者日即将到来,我们聚焦于北外培养的杰出新闻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各显神通,才华横溢。此刻,我们打算逐一讲述这些北外新闻人的故事。
张剑辉:《南华早报》的资深传媒人
张剑辉,毕业于北外和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投身传媒领域将近三十年。1996年,他加入《南华早报》,从中国商业记者的角色出发,持续奋斗。到了2000年,他成功晋升为中国版编辑。再过十一年,即2011年,他再度提升,成为总编辑。在《南华早报》的任职期间,他亲身经历并深度参与了众多重大新闻报道,对中国商业新闻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5年,他决定辞去原有职位,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在这段经历里,张剑辉累积了丰富的新闻实践知识。他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敬业态度,在行业内收获了众多敬意。他的成长故事,生动展现了北外新闻教育的实际成果。
高岸明:战火中的新闻勇士
高岸明,北外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1987级校友。1993到1996年,他在《人民日报》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战乱不断的波黑。身处恶劣环境,他无畏地冒着生命危险搜集一手新闻资料。后来,他撰写了《波黑战地采访手记》,向国内读者展示了当地的真实状况。
自2009年4月起,他担任了《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领导职务。他曾在美、日等地进行采访,撰写了许多见解独到的报道。他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关键的新闻采访活动。这些工作显著推动了国际新闻的传播,充分展现了北外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许戈辉:主持界的璀璨之星
许戈辉,央视历史上首位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通过公开选拔脱颖而出的女主持人,更是两度担任北京申奥陈述代表。1996年,她离开央视,转投香港凤凰卫视,成为《相聚凤凰台》节目的主播。自2000年起,她持续主持《名人面对面》节目。
她在主持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风格独特。她始终对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怀有深厚情感,于2015年设立了“许戈辉校友奖学金”,该奖学金旨在助力母校教育发展,扶持北外学子,这体现了她对母校的真挚眷恋。
韩晓明:驻多国的卓越记者
韩晓明在2006年完成了北外国新院的学业。之后,从2011年到2014年,他成为了中东地区的常驻记者,并在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以及中东分社等地履职。同年,他正式加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在此之后,从2012年到2016年,他一直担任人民日报驻巴基斯坦分社的记者。
在巴基斯坦工作那时候,他写了差不多两百万字的新闻稿件。连续三年,他获得了优秀驻外记者的荣誉,不少作品还被整理成了书。此外,他还合著了一本名为《巴基斯坦——驶向蓝海的旗舰》的书。回国后,他做了编辑等工作,一直专注于国际新闻的传播。
刘洪悦:坚守岗位的新闻人
刘洪悦从北外毕业后,便加入了传媒界。她在这个行业里担任过不少角色,无论是日常新闻的采写,还是对重大事件的持续关注,她都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于每一次的采访和编辑任务,她都展现出了严谨和尽责的职业精神。
她或许不如前几人那么声名显赫,然而她在本职工作中辛勤付出,用她的专业能力为新闻传播领域贡献力量。她代表了众多默默无闻、勤奋工作的北外新闻人。
史霄萌:新华社的国际报道尖兵
史霄萌,是北外国际新闻专业2013级的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部门。从2014年到2017年,她作为新华社的常驻联合国记者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她努力传播国际资讯,确保国内民众能及时了解国际局势。
回国并卸任后,她担起了国际部英文编辑的职责,持续从事国际新闻的编辑和传播工作。在新华社这个宽广的平台上,她充分展示了北外新闻专业学生的优秀素质和卓越能力。
国际新闻工作者日这天,北外新闻人展现了新闻业的魅力和重要性。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若你认为这篇文章值得一阅,请记得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