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80周年校庆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延安隆重举行,回顾历史传承精神
黑龙江大学80周年校庆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延安隆重举行,回顾历史传承精神
9月16日,延安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中央军委俄文学校的旧址正式启用,与此同时,黑龙江大学迎来80周年校庆的火炬传递活动也正式启动。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的领导、黑龙江大学的管理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有关人员等众多贵宾到场,共同目睹了这一载入史册的时刻。仪式进行中,现场氛围既严肃又充满热情。火炬沿着师生北上延安的路途传递,恰逢学校80周年校庆,最终抵达黑龙江大学。
活动盛大开启
9月16日,延安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中央军委俄文学校的旧址正式启用,与此同时,黑龙江大学迎来80周年校庆的火炬传递活动也正式启动。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的领导、黑龙江大学的管理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有关人员等众多贵宾到场,共同目睹了这一载入史册的时刻。仪式进行中,现场氛围既严肃又充满热情。
这次活动不仅目睹了旧址的建成和火炬传递仪式的开始,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印记。它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逐步展现了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和黑龙江大学的成长脚步,为公众打开了一扇认识那段战火岁月的新窗口。
学校历史溯源
中央军委俄文学校的成长历程充满挑战。学校的历史可以回溯至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尽管队伍规模不大,但它承担着培育外语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默默贡献力量。
1942年5月,俄文队进行了调整,与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四局(编译局)合并。这一合并动作促成了中央军委俄文学校的成立。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得到了集中,同时也为培养众多优秀的外语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后续变迁
1944年7月,中央军委俄文学校迎来新变,增设了英文系,并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这一调整使得课程更加多元,培养人才类型更为多样,有效应对了战争与建设时期的多重需求。
抗战结束,延安外校的教职员工们分赴各地。尤其是俄语组的师生,他们奔赴东北,长途跋涉。在这片新土地,他们辛勤耕耘,撒下了知识的种子。如今,他们已成为黑龙江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骨干力量。
揭牌仪式亮点
当天活动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揭牌仪式。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的党委书记薛耀军、黑龙江大学的党委书记王永清、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总会会长杨学义,还有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校长曾涌泉的儿子曾建,一同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旧址的展览举行了揭幕。他们手中的红绸缓缓落下,宛如掀开了尘封已久的厚重历史。
在启动仪式上,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王永清和几位领导一同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旧址展览进行了揭幕。这已是第二次揭幕,不仅标志着旧址的重新亮相,也体现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深切情感和深刻记忆。
火炬传递意义
火炬传递是这个活动的关键部分。黑龙江大学的党委书记王永清在母校延安采集了火种,并成功地点燃了首支火炬。随后,黑龙江大学的领导、中央军委俄文学校的家属代表,以及黑龙江大学哈尔滨校友会的成员们,纷纷加入了火炬的接力。火炬燃烧得旺盛,为前行之路提供了光明。
火炬沿着师生北上延安的路途传递,恰逢学校80周年校庆,最终抵达黑龙江大学。这次传递不仅传承了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还鼓舞了黑大学子奋发向前。
旧址修缮情况
中央军委俄文学校的旧址修复工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工程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导,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管理所具体负责执行,涵盖了修复、院落整治以及周边环境的改善。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多,最终在2021年7月底圆满完成。
原址占地945.68平方米,建筑占地123.20平方米。修缮期间,黑龙江大学与延安清凉山旧址管理所紧密携手。同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俄文学校的校友及其家属也提供了大力帮助,使得旧址恢复了往日的风貌。
你是否也被中央军委的俄语学院那段过往以及此次活动的丰富意义所触动?不妨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将它转发出去,然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