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回忆与周总理会面:其指导成终身课题,见证英语课程标准编制历程
陈琳回忆与周总理会面:其指导成终身课题,见证英语课程标准编制历程
著名英语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老先生于2023年1月21日仙逝,享年101岁。无论是编纂教材,还是电视教学,陈琳眼中的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
早年起步
陈琳教授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声名显赫。1956年,他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了新中国首部大学英语专业全国通用教材《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当时,我国英语教育尚在初期,教育资源极度稀缺。陈琳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教材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她投身于教材的编撰工作,此举为中国英语教育史揭开了一页新篇章。在这过程中,她提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她日后在英语教学领域的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媒体教学开端
1978年,我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英语广播讲座”,陈琳老师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第一位英语老师。当时,我国外语人才非常匮乏,这种广播教学模式因此诞生。面对诸多困难,陈琳老师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和节目的拍摄工作。
广播电视大学因教学需求而产生,它在缓解外语人才不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陈琳借此良机,投身于推广英语教学,使更多人得以接触并学习英语。
“一条龙”模式实践
周总理觉得英语是全球应用最广的语言,于是建议我国英语教学要采用连贯的教学方式。他认为,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这种模式在英语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陈琳表示,“一站式”的教育理念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体现,而且贯穿了外语教育的整个体系。
自2001年起,《英语》(新标准)小学版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接着,在2011年,又相继推出了《新标准大学英语》和《新标准少儿英语》。这一系列教材共同构成了我国首个涵盖所有年级的“一站式”教学资源。这些教材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一条龙”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
教材编写理念
卢子文教授指出,陈琳在编撰教材时,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而非以成人的立场来设定标准。在修订《英语》(新标准)高中课本第三卷的过程中,一篇讲述尼古拉斯·温顿生平的课文《英国的辛德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特别强调教材内容对孩子们心灵的触动,期望孩子们能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陈琳亲自率领团队,专家们被派往各地。他们深入教学一线,倾听教师们的意见,解决教材使用中的难题,探讨研究课题。这样,教材内容便更贴近教学实际需求。
重要建言献策
2009年,陈琳撰写了《对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进行战略审视的科学方法论》一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贴近实际。在我国外语教育持续进步的过程中,她从战略角度出发,针对教育规划、资源分配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推动我国外语教育向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她持续留意着行业的新动向。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锐利的洞察,她为我国外语教育的进步指明了航向,保障了我们不会误入歧途。
百岁风采依旧
陈琳教授即将迈入百岁生日,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骄傲,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也享有盛誉。自1950年代起,她便担任《大学英语教材》的主编,改革开放之初,《广播电视英语大讲堂》也因她的贡献而声名鹊起。进入21世纪,她更是开创性地推出了“一站式”英语教材,这些教材陪伴了无数人度过成长岁月。
她将所有热情都投入到了英语教学之中,始终坚守在教师这一职业上。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对每一位外语教育从业者都充满了激励。陈琳教授的这种精神,是否也让你感到振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悟,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