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踏上鼓浪屿,开启与诗歌的浪漫故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踏上鼓浪屿,开启与诗歌的浪漫故事
来源:【厦门日报】人物名片汪剑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出版专著《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诗歌的乌鸦时代》,译著《俄罗斯黄金时代诗选》
踏上鼓浪屿之约
汪剑钊重返鼓浪屿,口中轻声呢喃:“诗,又将我召唤而来……”话语中满是深情。这次,他的心情如同孩童般激动,一踏上岛就迫不及待地捕捉了诗人舒婷笔下的“日光岩下的三角梅”,随即拍照,并在朋友圈中与众人分享。鼓浪屿那浪漫的景色在他心中激起了诗意的涟漪,仿佛唤醒了他沉睡的诗意之心,开启了一段与诗歌及小岛之间的美妙旅程。
徜徉于“海上花园”的鼓浪屿,山海湖岛城的美丽景致交织在一起,让他陶醉不已。小岛上弥漫着浓厚的诗意,使其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他不禁感叹,诗歌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这座小岛的每一个角落,也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内心,激发了他迫切想要去发掘这份独特韵味中蕴含的更多诗情画意。
诗意于生活之间
汪剑钊认为,诗意并非高不可攀,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诗歌不只是月光下的浪漫,日常生活中的关爱与信任同样充满诗意。在锅碗瓢盆的烟火气息中,孕育着诗意的火花。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就像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微笑和问候,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诗意礼物。
他坚信每个人的日常都蕴藏着诗意,重点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察觉。比如,在繁忙的一天结束后,家人的一声问候,清晨窗外鸟儿的鸣叫,这些看似普通的瞬间,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诗意。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细节,应当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让生活因诗意而充满温馨与希望。
结缘鼓浪屿诗会
提及这次鼓浪屿的诗会,汪剑钊脸上洋溢着喜悦。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与美好的人相聚,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诗会上,新老朋友欢聚一堂,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仿佛踏上了一场灵魂深处的共鸣之旅。大家都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所欲言,共同分享着对诗歌的热爱与深刻感悟。
诗会不仅仅是人们的聚会,更是激发创意的宝库。在那里,他收获了宝贵的感受,这些感受将转化为诗篇。他深信,借助这些诗篇,他能够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诗歌的魅力与温馨,让诗意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学术人生全为诗
天资聪颖的汪剑钊得到了上天的特别关照,他将个人兴趣与工作完美融合。自1981年踏入杭州大学俄语专业的大门,硕士期间专攻外国诗歌史,再到博士阶段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他的学术旅程始终与诗歌为伴。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不断积累,汪剑钊在诗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造诣颇深。
现在,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现代诗解读》、《俄罗斯现代诗解读》和《中国古典诗与文化精神》这三门课程,犹如三棱镜般,映射出不同文明的诗歌之美,使年轻学子得以感受诗歌的丰富魅力。凭借他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观点,他引领学生们踏入诗歌的殿堂,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见证诗坛的变迁
汪剑钊自80年代起投身诗歌创作,亲身见证了校园诗社的辉煌岁月。当时,校园内诗歌气息浓郁,诗人们满怀激情与梦想。如今,他欣慰地发现,地铁、咖啡馆等场所又涌现出年轻诗人的身影,诗歌似乎重新焕发了活力。
尽管诗歌界的环境经历了巨大转变,但他坚信诗歌的核心价值未曾改变。现在,年轻人们带来了新颖的表达手法和独特见解,给诗歌界带来了新的生机。他深信,在年轻一代的不懈努力中,诗歌将拥有更宽广的发展天地,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延续。
倡导诗意地生活
汪剑钊对诗歌创作并不那么看重,他更看重的是诗意的居住。在他看来,是否写诗并不关键,重要的是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诗意。他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用他的热情和知识去影响周围的人,成为了许多人追求诗意生活的指路明灯。
他希望大家能真心体会生活的点滴,无论遭遇何种挑战,都应持有乐观的态度,一颗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慧心。诗意的生活有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得内心的平和,使人生更加丰富和有价值。你有没有觉得生活中某些时刻充满了诗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