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沿革:从延安走来,历经多次变迁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沿革:从延安走来,历经多次变迁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沿革丰富,从延安外国语学校发展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及人才,教学质量备受关注。现任校长为杨丹,截至2020年开设专业97个。
北京外国语大学散发出独特的吸引力,这种魅力源自延安时期,当时它仅仅是一所小巧而精致的学院。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漫长的发展,它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广为人知的综合性语言类高等学府。其成长历程以及当前的状况,都极具研究价值和深入了解的必要。
延安起源
1941年,在激情燃烧的延安大地上,诞生了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的俄文大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延安外国语学校。该校当时直接受党中央领导,即便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出了众多俄语人才。教师们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辛勤授课,学生们则如饥似渴地学习,为革命事业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际,学校的管理权发生了转移,由外交部负责接管。这一变化使得学校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为新中国在外交领域输送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的发展道路也逐步恢复了正常的轨迹。
校名校制变迁
1954年,学校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这个新的名称蕴含着更深远的意义。到了1959年,学校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形成了全新的北外学院。随着师生人数的增加,学术气息日益浓厚,这一切都昭示着学校的发展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自1980年起,北外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单位,这一变动让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面貌。到了199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一名字的变更,不仅揭示了学校学科领域的拓展,同时也映射出其学术地位的提升,进而使得学校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厚。
新语种增设与校庆
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迎来了一个关键节点,学校顺利获得了增设五个语种的批准,这五个语种包括孟加拉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祖鲁语以及拉丁语。此举显著扩充了学校的语种学科体系,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向国际化语言学府的转型进程。
9月24日,北外举办了建校70周年的庆祝活动。当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众多知名人士都陆续寄来了贺信。校友与师生们欢聚一堂,共同追忆往昔岁月,并对未来抱有无限憧憬。此次庆典极大地提升了北外的声誉和影响力。
合作与新机构
2012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携手共建了我国首个高校战略联盟。双方将对方视作“第二校园”,并成功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互通。这对两所大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丰富的学术资源,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六月,北外成立了研究生院,这一行动旨在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更高级别的平台;我们打算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展更多研究,并且持续努力,为培养高水平的学术人才贡献力量。
入选一流与新联盟
2017年9月,北外荣登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录,这一成就彰显了学校的整体实力。校园内,师生们为之振奋,齐心协力,决心助力学校发展。29日当天,学校还积极牵头成立了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旨在加强与日本高校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还培育了大量具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现状实力展现
到2020年1月6日,北外共设立了97个专业,这些专业横跨多个学科领域。该校教职工总人数达到1255人,其中包含172位外籍教师。超过九成的教师拥有海外学习背景。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学质量,北外有力地保障了外语人才的优秀培养。
学校在众多方面都实现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学科进步、师资力量和科研产出。学校拥有众多国家级的特色专业、课程、学位授予资格和重点学科。它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未来这里将持续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
大家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众多语言专业一定感到很好奇?若觉得文章不错,不妨给它点个赞,然后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一同参与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