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母校参加校庆,共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青春岁月
回母校参加校庆,共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青春岁月
——回母校参加校庆 忆大学青春岁月唐进修 2016年9月16日,正逢中秋佳节。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七十五周年庆典活动上,有一张1959级俄语系部分学生的集体照片,它勾起了许多人的往事,这所大学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及优秀的人才培养成果,也因此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校史溯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其最初是1941年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的俄文大队,毛泽东主席曾在抗大发表讲话,当时俄文大队的学生也去聆听了,此后该机构逐渐发展成延安外国语学校,1954年改称为北京外国语学院,最终在1994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荣誉称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有着“国家外交人才的基地”这一称谓,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该校毕业生里,担任驻外使节的人数超过四百,担任参赞职务的有一千多人,196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亲自前往学校讲话,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才培育十分重视。
苏联专家
1959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聘请了许多苏联顾问,这些顾问传授纯正的俄语技能,还传授教学理念,以此帮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俄语。在这些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的俄语能力进步明显,这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
人民日报情缘
北外跟人民日报关联紧密,在延安时期,北外便开始为人民日报培育人才,像理论部前任负责人何匡就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北外造就了众多各语种专业人才,比如黄炳钧、许恒声等人,当下,《环球时报》、《英文版》以及人民网都有不少北外校友,所以说,北外的确是培养国际记者的关键基地。
个人经历
作者于1965年完成学业,此后被安排到人民日报国际版块工作,他曾陪同江泽民出访俄罗斯,还参与过朱镕基的东南亚之行,在这些涉外活动里,作者充分发挥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所学的本领,为国家外事往来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校庆留念
75周年校庆那天,1959级俄语系的部分学生拍了张合影。他们翻看照片,仿佛又回到读书时光。他们谈论着校园日子,那些片段充满快乐,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此刻,你身边有没有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有的话欢迎把他们推荐出来,并且进行点赞和分享,另外也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