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等互致贺电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
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等互致贺电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同日
关系不寻常近期,欧盟领导人来到我国进行友好访问。这里举办的中欧峰会,是继上次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聚会。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这样的安排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也让人们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此次访问中,欧盟与我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双方决定全面放宽相互交往的限制。这一举措无疑为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路透社等外国媒体对此发表了看法,随着全球贸易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欧盟同我国之间的最新动态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经贸成就显著半个世纪以来,中欧经贸交流硕果累累。欧盟由27个成员国构成,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双边贸易额从最初的24亿美元激增至7858亿美元,增长了超过300倍。如今,一天的贸易量已与去年全年相当,这种紧密的经济纽带极大地推动了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与欧盟的经济总和,已经超过了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此外,两国间的贸易额,更是占据了全球贸易的四成比重。如此庞大的贸易量,使得中国和欧盟互为对方极为关键的贸易伙伴。
相互需求加深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在上升,美国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让国际贸易的形势变得更加紧张。我国力求缓解这种紧张的局面,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寻求建立一种减少对跨大西洋依赖的关系,因此,双方都急需加强交流与深化合作。
北京持续与布鲁塞尔保持交流,这一举措不仅能有效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双方在经济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定位存在波折欧盟对中国采取的新立场有所改变,不再只将其看作是盟友或对手,而是将其定性为“制度性对手”。在这一定位指导下,欧盟出台了多项限制外资进入重要科技领域的措施,其中针对中国的政策尤为明显。这种定位的复杂性为双方的合作关系带来了诸多挑战。
学者通过比喻指出,欧盟对中国有三种角色定位,这就像交通信号灯中红灯、黄灯和绿灯同时闪烁,让人感到迷茫,然而,若能明确划分双方的合作角色,这将是推动双方共同发展的关键点。
立法交往新篇近年来,中欧立法机构的交流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目前,双方已就此事达成共识,决定同步彻底解除对彼此交流的限制,并全面恢复立法机构间的交流与协作。
立法机构间的互动愈发频繁,这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认识;同时,也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此外,还进一步拓宽了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深度。
内生动力驱动中国与欧洲国家地理位置相近,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这一发展态势,据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由中欧关系的内在驱动力所推动。作为全面战略伙伴,中欧两国在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全球市场的稳固基石,同时也是文明多样性积极倡导者。
现在,国际形势多变,地区政治动荡不断,欧盟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加强协作,目标在于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安全、繁荣与不断进步。
半个世纪以来,中欧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如今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未来,我想了解一下您觉得中欧在哪些方面有望实现更为突出的合作成果?期待您的观点和讨论。另外,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给它点个赞,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