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考北二外!名字实力割裂暴露啥困境?
妈妈,我想考北二外!名字实力割裂暴露啥困境?
“妈妈,我想考北二外!”“学院?听起来像三本啊。” 这是一位考生家庭的真实对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全国外语类高校Top5、外交部定点人才库
人们一提到“学院”,往往认为它不如“大学”,然而,诸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样的“学院”,其实具备很强的实力,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类“学院”的神秘面纱。
实力强劲遭误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国内外语类高等院校中排名靠前的,同时也是外交部指定的人才培养基地。该校每年可以培养出成百上千的优秀翻译人才和涉外事务工作者,其实力非常强大。不过,由于“学院”这个名称,经常被人产生误解。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认为学院不如大学,也不清楚北二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办学规定有差异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府有具体要求。综合性大学须开设三个以上学科门类,至少设有二十个本科专业,学生规模应达到八千名,教师团队需是同类院校的三倍规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集中发展外语、国际交流和旅游管理这三大专业方向,实际学生人数不足六千,未能达到大学标准,不过学校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道路。
小而精的优势
北二外采取“小而精”的教学方式,优势十分明显。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外交部实习、国际组织实践的机会。它没有像部分大学那样随意增加许多不相关的学科。阿拉伯语学科每期只招收三十人,实行一对一指导,多数人在中阿经贸论坛负责同声传译工作。
坚守带来成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注本行发展,成就斐然。该校学子五年内接连赢得全国高校外交辩论赛最高荣誉,表现优于一些重点大学。前外交部长王毅认为,专注学科研究更符合教育真谛。这证明该校的执着方向是对的,在学术方面达到了顶尖水平。
认知偏差的后果
根据对教育机构的考察,百分之六十二的家庭觉得“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强”。不过协和医学院本科生的初始收入排在全国前三位。这种想法的差异导致部分学院为了更名而随意增加学科设置。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在二零一九年申请更名,削弱了其本来的专业特色。专业性质的学院在更名之后,主要的学科资源有平均高达四成三被分散了。
坚守特色的典范
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人数保持在两千人左右,为外交部提供了大约三分之一的顶尖口译人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每年培养四百名毕业生,他们全部能够进入国家机要部门工作。北二外最近开设了新的创新课程,学生有机会参与二十个国家著名大学的双学位合作项目。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特色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领域与就业方向的契合程度要高出百分之二十七。
大家选大学,是更在意学校的牌子,还是学校的专业能力和独特之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说说看法,也请给这篇文章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