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从延安走来的多语种知名学府
北京外国语大学:从延安走来的多语种知名学府
地域分布上,北京地区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多。这或许是因为北京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和众多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在此奋斗。另外,北京汇聚了众多高校,学生们更愿意在本地寻找就业机会。在国内升学方面,众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双一流”高校,比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些高校的升学比例高达96%。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只有7人,研究生中则有2人选择了创业道路。
近些年,大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去向特别关心。特别是他们选择就业地点的集中趋势和不同年份毕业生选择的差异,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签约就业仍占主流
本科毕业生选择签约就业的占比达到44.7%,这表明签约就业依然是他们主要的就业途径。尽管就业方式变得多样化,签约就业依旧受到众多本科毕业生的青睐。实际上,许多公司依然倾向于通过签约来确保双方的权益,而毕业生们也在寻找这种稳定的就业模式。此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招聘方面存在差异,以本校为例,国有企业等成为了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地域分布上,北京地区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多。这或许是因为北京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和众多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在此奋斗。另外,北京汇聚了众多高校,学生们更愿意在本地寻找就业机会。
深造人数比例不低
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4.34%的人选择了深造,而研究生中深造的比例是7.56%。深造途径包括在国内继续学习和出国(境)留学。在国内升学方面,众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双一流”高校,比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些高校的升学比例高达96%。
出国深造成为潮流,2019届毕业生中,有422人选择了海外留学,这一数字约占毕业生总数的五分之一。众多学子倾向于前往全球排名前百的高校,这一现象显示出他们普遍希望借助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来增强个人竞争力。
就业地的集中倾向
观察就业地点分布,可以发现明显的聚集现象。在2015届毕业生中,众多本科生与研究生选择在北京就业。若不考虑返回家乡就业的情况,北京、广东、上海便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目的地人数最多的前三名。这三个地方都是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0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中,位列前三的是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这些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是否也集中在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这一点值得关注。
创业人数相对较少
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只有7人,研究生中则有2人选择了创业道路。创业之路充满风险和挑战,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一般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创业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许多毕业生因追求稳定而放弃了创业。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毕业生勇敢地投身于创业热潮,但人数相对较少。
不同届别就业情况差异
各个届别间存在差异,2013届至2020届在就业和深造方面各有特点。以2017届为例,不同学历水平的毕业生就业率各异。这些差异揭示了不同时期就业市场的演变、学生观念的变迁。不同届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进而影响了学生的选择。
学校与就业的关系
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具有一定导向作用。比如,本校毕业生签约的就业单位中,排名前三的往往与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校企合作紧密相关。不同学校的就业状况差异显著,顶尖高校通常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毕业生获得就业和深造的机会相对较多。此外,学校与就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就业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的招生情况。
你觉得自己在挑选职业道路时,或许也受到了这些潮流的影响?欢迎点赞、转发和留言交流。